2024年12月26日晚,36365线路检测中心入口“三航”外语研究生科研/实践创新学术沙龙在322会议室顺利进行。学院邀请朱波教授和胡玉明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《面向航空领域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》和《“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”——英国浪漫派与西方早期飞行试验》的报告,二十多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。
活动伊始,副院长姜礼福首先介绍了本次学术沙龙策划的背景,指出航空航天民航(三航)特色是南航外语精品文科建设的重要方向,认为“三航”特色既应体现在MTI翻译实践中,也应融入到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,本次沙龙是学院持续努力实现外语学科和“三航”深度融合的尝试。
然后,朱波和胡玉明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话题做报告。
朱波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。首先,他从翻译专业的性质谈起,认为翻译专业不同于外语专业,指出把外语人才误认为翻译人才,容易忽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。然后,他针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“八个不”和“四重忧患”,提出面向航空领域,强化复合,凝练特色,关注市场,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。最后,朱老师以2022级研究生团队培养为例,总结出课程重实践、创新抓项目、论文显“四题“、研究出成果、团队讲传承等措施,彰显”特色多元国际化,服务南航双一流“的战略。
胡玉明老师的报告共分为 “飞行热”(1783-1786)、空间的拓展、视角的转换、自然的世俗化等四个部分。胡老师首先从18世纪八十年代的“飞行热”(Balloonomania)谈起,认为这一波飞行热潮,不仅孵化出现代航空之父乔治·凯利,还催生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。“飞行热”拓展了浪漫派诗人认知与想象的空间,同时也改变了他们观看世界的角度,即从仰视的视角切换到俯瞰的视角,诗歌主题从对上帝的赞美转换到对自然的关注。在结合大量文本实例的基础上,胡老师对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观进行了辨析,认为在英国浪漫派看来,自然之美不再是因为其“神性的光辉”,而是因为其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,实现了从神性化到世俗化的转变。“飞行热”为浪漫派诗人逃避政治、隐遁自然、歌颂自然、诗化自然提供了可能性。
报告结束后,沙龙活动进入研讨交流环节,航空英语研究中心主任王孝存老师认为,“三航”外语研究生科研/实践创新学术沙龙是学院践行“坚持特色发展不动摇,始终以特色厚植发展优势”的重要活动。朱波教授和胡玉明副教授的精彩讲座不仅层次高,展现了应用型和专业性的深度,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,彰显了他们关心外院研究生成长的同理心。他希望同学们乐学善思,向未来的科研和实践创新进发。最后,姜礼福进行简要总结,对两位老师精彩的报告再次表示感谢,并鼓励研究生同学锚定“三航”方向,实现自我研究和创新研究能力提升,助力学院“三航”特色发展。